
Manus AI火爆极了。在人工智能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,AI大模型的每一次“突破”都牵动着公众的神经。从ChatGPT到DeepSeek,这些里程碑式的产品确实推动了技术边界的扩展,但更多的“创新”却如同泡沫般涌现——Sora、Devin等曾被热捧的项目陷入造假争议,而近期引发热议的Manus AI更是因邀请码被炒至数万元天价,暴露出技术狂热背后的盲目与焦虑。这一现象警示我们:唯有保持清醒思维,理性审视技术本质,并借助AI工具自身的批判性能力,才能穿透信息迷雾,看清事实真相。
一、AI热潮中的乱象:技术神话与市场泡沫的交织
当前AI领域的“创新”往往伴随着过度营销与技术包装。以Manus AI为例,这款号称“全球首款通用型AI智能体”的产品,宣称能独立完成简历筛选、股票分析等复杂任务,甚至在权威测试中超越OpenAI。其内测邀请码在二手平台被炒至5万至8.8万元,用户趋之若鹜的背后,却是技术尚未成熟的事实——官方承认其模型存在幻觉、运行速度不足等问题。类似地,此前Sora和Devin的“突破性演示”也被质疑存在夸大成分,部分功能仅停留在概念阶段。
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技术神话与资本驱动的合谋。市场对AI的盲目乐观催生了“饥饿营销”策略,稀缺的邀请码成为身份象征,而用户对“优先体验权”的争夺实则反映了对技术不确定性的焦虑614。正如斯坦福教授李飞飞所言,AI的局限性在于“复述知识而非理解知识”7,但这一本质常被商业宣传刻意模糊。
二、技术泡沫的根源:认知偏差与工具异化
AI技术的快速发展放大了人类的两种认知偏差:一是对“智能”的过度拟人化想象,例如将Manus的能力类比为“钢铁侠中的贾维斯”12,忽略其背后仍是基于数据与算法的工具本质;二是对效率的单一崇拜,认为AI能完全替代人类决策,却忽视其可能引发的伦理与法律风险。例如,视频大模型Vidu虽能低成本生成内容,但也面临版权和肖像权争议3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AI工具正在被异化为“信仰符号”。当用户为Manus邀请码支付数万元时,购买的不仅是功能,更是对“未来可能性”的赌注。这种异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焦虑——人们既渴望技术红利,又担忧被时代抛弃。然而,技术本身并非解药,正如AI大模型在罕见病诊断中的应用(如“协和·太初”)所示,真正的价值在于与人类专业知识的深度结合,而非取代人类。
三、破局之道:清醒思维与AI工具的协同进化
面对技术泡沫,个体与社会需从以下层面构建理性认知:
- 借助AI工具验证信息真伪
例如,利用AI合成内容鉴别技术(如生成式模型水印)识别虚假视频1,或通过多源信息交叉验证(如调用不同模型对比分析结论)减少“幻觉”干扰。AI的“自省能力”正在成为打假利器。 - 强化批判性思维,拒绝技术盲从
用户需理解AI的运作逻辑:Manus的“独立思考”实则是任务拆解与工具调用的自动化流程,其能力边界受限于训练数据与算法设计。保持对技术宣传的质疑,结合专业领域知识判断其适用性,是避免被误导的关键。 - 推动技术透明化与伦理框架建设
业界需建立技术评估标准,如Manus在GAIA测试中的表现应公开细节以供同行评审,同时政策制定者需完善AI伦理规范,平衡创新与风险。例如,针对深度伪造的立法已在多个国家推进。
结语:在狂热中锚定理性的坐标
AI技术的进步不可逆转,但人类的价值判断不应退场。从Manus的炒作到Vidu的伦理争议,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:技术本身无善恶,唯有人类的清醒思维能决定其方向。未来的智能时代,我们需要既拥抱AI的高效,又坚守批判性思考的底线——唯有如此,方能在技术狂潮中保持定力,让工具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。
延伸阅读:让技术解决真正的问题